諮商百科

  • facebook

To be or Not to be!


即使台灣人向來習慣經濟高成長,面對這波50年來最長的不景氣,仍然無法自外於企業重整、縮編的風潮。許多人就算對公司熱情依舊,還是被迫要迎接意外的轉職人生。加上全球化浪潮襲來,企業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動,卻一再一再為個人生涯投下變數,離「從一而終」的理想愈來愈遠。

        事實上,個人不只要被動地因應變局,當產業疆域急速改變,原來界限紛紛打破,更多人緊盯的是變化中崛起的契機,好乘著各種推力與拉力,登上趨勢的浪頭。

        於是,就像莎翁筆下的哈姆雷特,永遠在“to be”與“not to be”間掙扎,不管是計劃,還是意外,「我該換工作嗎?」許多人考慮這個問題,不斷在「價值觀」與「機會」之間拉扯。

換工作的最佳頻率



        表面上,現在大環境欠佳,確實提高個人對工作的容忍度。一位媒體記者就說,報社拼命推動資深員工優離、優退,工作量暴增成以往的3倍。問她為何敢怒不敢言?「不然,報社樂得我走路,因為我也是高成本人力,」她無奈地說。

        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每個人平均一生要換3種工作。但你我心中共同的疑問都是,該怎麼換?

        有趣的是,從獵人頭公司衡量市場價值的角度,換工作的頻率,的確有所謂「最佳設計」。

        從事高階人力仲介主管從經驗裡觀察,如果在30歲前跳槽兩次,比起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薪水通常會高出四成。因為這時候年輕人從事的多是執行面工作,多換跑道,可以增加歷練,為自己加分。

        但是過了30歲,就要選擇一項職務,至少投入3到5年。因為培養管理、整合能力,需要時間累積。沒有耐心,「容易愈跳愈回頭」。

        其實,換工作的頻率,反映出一個人經營自己的態度。有些人習慣藉著跳槽創造身價,但那些從不理會市場變化、對工作崗位一路死心塌地的人,反而不動則已,「一挖動,都是天價」。

        假如工作愈換愈好,個人價值當然跟著水漲船高,但是換工作的抉擇所以難做,正因為它不是沒有成本,沒有風險。

        最大的風險,莫過於離開原有工作,伴隨失去熟悉的環境與舞台,眼前攤開的,卻完全是陌生又不可知的未來。

有備而去



        台灣L'OREL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郭秀君,民國86年面對的就是這樣矛盾的情境。當時擔任財務經理的她,同時兼任人資與營運。但隨員工不斷增加,公司提供她一個選擇:放掉財務,轉任首位人資專職主管。

        郭秀君當時婉拒了這個機會。然而,也從這時起,她積極充實人資知識,考取人力資源規劃師,更主動加入專業團體,瞭解人資的工作內容與價值。

        兩年後,公司再度詢問她意願時,郭秀君已遊刃有餘,而且篤定。本來模糊的人資角色,在她手上變得有聲有色。

        「我不是隨便跑過去的,」如今郭秀君有足夠的自信說。
  
        除了靠有備而去,才能跨越專業的門檻降低焦慮,經緯智庫總經理許書揚歸納,許多人真正轉職失敗的罩門,其實落在看不見的文化調適上。

        尤其是異業間的跑道轉換,前後工作資歷未必能直接銜接,「身段放不下來」,馬上變成許多人適應的難題。

歸零的哲學



        最需要調適的,是把心態歸零。

        每個組織都有一張人際關係與權力結構交錯的既成網絡,要在當中發現缺口,進而安身立命,談何容易?
  
        經常,企業對外延攬來的高手愈強,帶給周圍同事的威脅感也愈重。這種效應,輕者私下不理會,重者杯葛浮上檯面。轉職最難的一課就是:如何重新贏得別人的信任,攜手合作?

        41歲的凌華科技總經理史庭瑞,就用一種巧妙、溫和的方式對下屬及同僚,展現實力,表示友善。

        史庭瑞意識到,過往在外商的豐富歷練,雖然是資產,多少也造成一種區隔。同仁眼中看他這個上司,好奇中又帶著距離。於是,史庭瑞一口氣在公司裡開了5堂課,題目就是「如何運作跨國企業」。一方面打開同事的眼界,同時,教材裡「拿我過去做的最漂亮的東西為例,」史庭瑞笑著說。5堂課上完,也不知不覺帶出了自己的成績。

        從史庭瑞與同事親切的互動,不難感受雙贏思維的成效。通常,時間是培養信任的溫床,只要雙方都有誠意,不難水到渠成。

        萬一遇到心結難解的狀況,幾位經理人都建議,與其私下運作,不如請上司協調,安排老臣新將各有戰場。

        畢竟,「老闆永遠都希望有更多的好手來,」一位主管語重心長地指出,正確的想法應該是「無須嫉妒,因為沒有你,別人也會來。」

成功的轉職策略



        事實上,在這個動盪的年代,很多人透過有目標、有計劃的轉職,不但充實了專業內涵,也更快攀上事業的顛峰。

        留著一頭時髦短髮,說話俐落的人力資源副總裁閻台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閻台生有一張亮麗的履歷表。進入花旗前,她先後任職聯邦快遞、美孚石油、美國銀行、雅芳化妝品,每一家都是行業裡的龍頭企業。

        這不是巧合,而是「By design(刻意設計),」閻台生笑笑說。

        她的目標,是鎖定人資領域深耕,不挑產業,但挑公司,在大公司學習正規的作業模式。「這樣才能有計劃地累積你的市場價值,」閻台生指出。

        而跨產業的視野,的確使她更有競爭力。比如銀行業重視待遇設計,能源產業強調長期人力培育。現在閻台生到花旗,有時還會借用美孚在人才培訓上的好點子。

        不同於閻台生的有條不紊,筆名「火星爺爺」,因為《給科學小飛俠的37封備忘錄》一書,擁有不少年輕上班族讀者的許榮宏,則有另一種思維─如同他溫厚的筆調,隨性,卻很有方向感。

        大學電機系畢業,後來出國念MBA,37歲的許榮宏待過花旗銀行、滾石唱片(推出金韻獎專輯)、蕃薯藤入口網站。爾後,又轉到一家知名外商銀行擔任電子商務與行銷協理。

        別人眼中不甚連貫的經歷,許榮宏卻自有邏輯。雖然有點抽象,但他很清楚自己的核心優勢,也拿來說服不同產業的CEO:「我的能力是說故事,makes things fun,」許榮宏很確定。

        不同領域的不同生活,反而豐富創作素材,儼然變成專長。「(如果不是科班出身),一定有什麼是他們要的啊,那就是發揮的空間,」面對記者好奇,他為什麼總是能找到不同種類的工作,許榮宏開朗地笑著說。
        不管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我們終究要學會去面對轉職。或許有得有失,可能成功,或者也必須付出代價。何不就把它當成人生的一堂必修課,仔細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