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百科

  • facebook

讓轉職經驗幫你找到人生定位


在 1960~1980年代,大學畢業生只要努力準備考試,一旦考上中油、台電、中鋼、中華電信、台銀等公營事業或政府的公職,他們便可以有一份穩定,高薪,福利佳的優質工作。他們可以高枕無憂,每年只要在企業內爬樓梯升官便可,一如王鍾渝在大學畢業後考入中鋼擔任工程師,此後一步一步爬到中鋼董事長的寶座。 到1990年代以後,公營事業與政府的公職已不再是大學畢業生夢想的工作,因為公營企業正在民營化,它們不再是金飯碗,它們的薪資與福利也開始褪色,比不上很多民營企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的工作。

大學增多導致就業市場惡質化

  好景不常,21世紀高科技產業的金飯碗開始褪色了,它們再也不是金飯碗穩定與優質的工作。21世紀的大學畢業生所面對的是一個高度競爭與彈性化的勞動市場,雇主一改過去的穩定雇用策略,改而聘請臨時工、定期契約工、部分工時工與派遣工等非典型雇用型態的員工,因為雇主可以隨時遣散此類員工,不必擔心法令的規範與支付資遣費的問題。除彈性外,使用此類非典型雇用型態員工的雇主又可以省卻員工福利、醫療保險、勞健保等費用,減輕他們用人的成本。大學畢業生在沒有工作經驗與年資的保障下,雇主特別喜歡把這些職場新鮮人放在不穩定、低福利的工作,一方面是節省成本,一方面是在試用員工。
  台灣大學生勞動市場惡化的另一個原因是近年來台灣大專院校數目的快速增加。而大專院校學生到2004~2005年已突破122萬8000人。 如此快速增加的大學畢業生,造成供過於求,因此,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愈來愈惡化,畢業生要花比從前的大學畢業生更多的時間去找第一份工作,而第一份工作的薪資報酬也比上一代的大學畢業生低,環境差,升等機會少,失業機會大,再就業機會也少。
  在1970、1980乃至1990年代,一個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後大概經過兩、三次更換工作便會穩定下來,取得一個終身雇用的工作。但是21世紀的大學生將面對高比例非典型雇用的工作,他們大概要經過很長一段摸索的時間,轉換很多個工作,最後才能找到他安身的工作。

以彈性職涯因應彈性勞動市場

  其實大學畢業生勞動市場的惡化,並不是台灣大學生所獨有的現象,自1990年以後,全球各國的大學都在快速地成長,全球各國的勞動市場也都在快速彈性化,因此全球的大學生都在面對一個競爭愈來愈激烈,工作愈來愈不穩定的勞動市場,由於各國教育制度的不同,大學生所面臨的勞動市場也是不一樣。像德國、法國等職業教育很強、職業證照很發達的國家,它們的大學畢業生會花較短的摸索時間,較快轉入職場,但是它們有一個缺點,即當畢業生進入某職業與行業以後,他們的職業生涯便定型了。假使他們進入了一個不是很喜歡的工作,他們轉換工作的機會很少。
  相反地,在英、美與台灣等教育制度與職場沒有整合的國家(所謂開放性的勞動市場的國家),大學畢業生需要花較長的一段時間去找工作,但是在開放性的勞動市場中,如果他們不喜歡此工作,或發現此工作學非所用,可以很快地轉換工作,從不斷地轉換工作中達成學以致用,人才充份運用的境界。
  因此,在今日大學生職場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在台灣這種學校與職場沒有整合、也未建立職業證照制度的開放式勞動市場下,大學畢業生應盡快就業,找工作時不要對工作內容、地點、薪資水準做太多的挑剔,然後從工作中盡量學習各種技能,建立人際網路,培養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技術的能力,如此才能從不斷地轉換工作的管道中,找到他們理想的職業。簡言之,保持一個彈性的職業生涯是大學生因應今日高度不確定性與日益惡化勞動市場最好的方法。

(作者﹕李誠 /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溫世仁講座教授。)
本文資訊由聯絡家網站提供http://www.linki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