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現職的工作做好就對了
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選擇本土或外商?
有時候我們機運還不錯,或是我們的努力得到了上天的眷顧,所以同時得到不只一個工作機會;有時候我們還正在找工作,但面對那麼多的職缺,與其亂槍打鳥,還不如鎖定某一些特定的公司。所以很多人會有這一類的問題:「我該怎麼選擇公司?」
這個問題通常是指:我到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公司,才會對我未來的職涯有幫助?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呢?是本土公司或是外商公司呢?
外商公司和本土公司
一般來說,外商公司都是在自己的母國站穩腳步以後,才會跨海來台灣經營公司,就算是規模較小的台灣子公司,母公司也往往已經有健全且完整的制度,這一點可能是同樣規模的本土公司比不上的。另外,外商公司因為不熟悉當地的法令細節,通常都會比本土公司來得守法,以免惹事生非。最後,外商公司多半比較績效導向,給得起高額的薪資福利,但砍人的時候也從不留情。
這些因素交互作用之下,大部分外商公司給人的感覺是,給員工的薪資福利比較好、比較績效導向、制度流程都相對健全一些。這些大概都是外商公司的優點。
但是在外商公司工作的人常常有一個感觸,就是再怎麼努力,好像也只不過是個打工仔。我以前在某外商公司工作的時候,公司裡的台灣籍主管會彼此開玩笑說,我們公司有三個區域營運中心,分別是美洲區、歐洲區、亞洲暨太平洋區,我們是三個區域裡最不受重視的;亞洲暨太平洋區有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洲……我們又是整個區域裡最小的子公司。在那家公司任職的時候,偶有總部頒發了一個人事命令或規章,我們覺得窒礙難行,但無論我們怎麼反應,在全世界超過一百五十個國家設有子公司的總部,是從來不會理會我們台灣人的意見的。
而那些本土企業則不然。現在很多已經有能力跨出台灣的本土企業,無論是規章制度、競爭優勢、企業文化,都不輸外商公司;而且在這些公司任職的職涯發展和舞台,絕對不輸給外商公司。我曾經跟著某本土企業海外擴張的腳步,到歐洲處理子公司的人力資源相關事宜,這是在外商公司永遠不會遇到的機會。加上現在很多外商公司都試著本土化,本土公司則在嘗試國際化,其實中間的分界越來越模糊了。
如果不談那些發展非常健全的本土公司,大部分台灣的本土公司,都還是比外商公司講人情味、重視倫理。而且本土公司對台灣政府機關的運作和勞工政策都挺熟門熟路的,有時候在員工相關的權益和法令上就會遊走灰色地帶,很多錢是能省則省,說好聽一點叫作保持彈性,受到影響的其實是員工權益。這大概是當中最大的差別。
大公司和小公司
我剛踏入HR這一行的時候,去新竹科學園區一家規模超大的高科技製造商面試教育訓練專員,主要負責的工作是新人訓練。那家公司每週都有二、三十個員工報到(每週也都有差不多數量的員工離職),所以我的職責就是每週三天負責新人的教育訓練工作,剩下兩天負責把新進人員基本資料歸檔,和準備下一週的新人教育訓練工作。我那時詢問主管關於職務輪調的機會,他回答我說:「如果表現良好的話,大概半年到八個月後,有機會轉負責其他教育訓練課程,三到五年後就可以開始負責主管管理課程。」」
幾年後,我到了一家小公司負責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公司只有不到一百個員工,我的工作內容就是每個月計算一次薪水、計算一次業績獎金,每年年初辦理績效評量作業,並根據績效評量結果計算年終獎金,偶爾面試應徵者以遞補離職人力,全年辦個四到六次的內部教育訓練和一些其他的人力資源專案。
在小公司任職的人,公司沒有那麼龐大的人員編制,分工也沒有那麼精緻,常常是十八般武藝都要懂。但很多小公司名聲不夠響亮,能找到的人才也相對有限,你如果加入這樣的公司,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工作內容,表現優異的人有機會得到大幅的調薪和升遷。只不過,當你遇到不懂的事情時,大概也不見得有人可以教你。
大公司往往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組織架構,有明確(而且有時候官僚)的升遷發展或轉調的規畫,你是大機器裡的某一顆螺絲釘,缺了你肯定出問題,但排隊等著要來當螺絲釘的卻也大有人在。你負責的是整個工作的其中一部分,其他的事情你可以多聽、多看,但如果不是實際經手,總還是隔了一層。
至於某些大公司伴隨而來的搶資源和政治鬥爭,因為不是每一家大企業都會發生,所以暫時不在我的討論之內。
計畫跟不上變化,但長遠的規畫仍然必要
年輕時比較任性、不懂事,我換過很多次工作,待過新創公司、幾十年歷史的上市高科技製造公司、知名外商公司、資訊軟體公司、上千人的集團型企業、不到五個員工的企管顧問公司……大公司的優點可能正好是小公司的缺點,本土公司的強項可能正好是外商公司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方。這些不同的公司很難說孰優孰劣,只要你願意學習,都有你可以獲益的地方;只要你願意努力,大多數公司的主管都願意給你發揮的機會。
所以這個問題也許比較和你的職涯規畫有關,而我對於職涯規畫的想法則是……哈,職涯規畫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不太管用的。
正因為大公司和小公司、外商公司和本土公司有一些些差異,你希望選擇一家公司,可以在加入後學到一些知識、技能,或累積一些經驗,以便未來能夠派上用場。但事實是,不管你曾經或打算如何規畫你的職涯,變化常常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就發生了。
我當然不是說職涯規畫一定沒有用,所以你的人生不需要有計畫和方向,完全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你必須理解,你的職涯會受到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所影響。二○○八年金融風暴發生以前,沒有人想過在新竹科學園區績優企業工作的科技新貴,有一天也會遇到放無薪假或裁員;很多在知名外商保險公司兢兢業業的上班族,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公司會撤離台灣,把台灣的子公司賣給本土金控集團。
就算不談這麼重大的產業變化,你沒有辦法預期什麼時候會得到晉升的機會,也沒有辦法預期會不會有一天你的主管突然去職,而新接任的主管想找自己的人馬來換掉你。
你可以為自己的職涯做長遠的規畫:二十歲到三十歲該學什麼?三十歲到四十歲該挑戰什麼?四十歲到五十歲該準備什麼?這是必要且適當的。每一次面對轉職時,多想一想:自己要追求什麼,是這個轉職機會可以提供的嗎?也是非常關鍵的思考。但如果要考慮更近程的規畫,我覺得就有難度。
記得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幾乎每一次面試都會被問到自己對於未來三到五年的職涯規畫,但我也發現,我心裡規畫的事情幾乎從來不曾在我預期的時間裡實現:我希望工作三年內可以把教育訓練的工作做得更熟練,然後輪調到另外一個領域去,也許是招募任用或薪資福利的工作,然後在五年左右的時間裡升任基層主管,開始磨練我的管理職能……
結果後來我加入了一家新創公司,因為公司規模太小,雖然也許不夠深入,但我差不多在從事HR工作的前三年,就把HR的各個領域都摸過一輪;就在一個我連想都想不到的時間點,因緣際會變成了公司的HR主管;我以為我會在那個職位上大展理想抱負,但我在升任主管一年後就離開了那家公司。這當中哪一件事情是在我的職涯規畫當中?一個都沒有。
把現職的工作做好就對了!
很多人問我該如何選擇公司的時候,我都會開玩笑地告訴對方:「選擇願意錄取你的公司!」
你當然應該仔細思考哪一個工作機會對你的長遠發展比較有益處,而且你的選擇絕對不應該是眼前哪一個工作薪水比較高。但其他的,我個人的經驗是,變數太多,也太複雜,沒有一個絕對如何的原則。
加入一家公司,並且認真地把你的工作做好,在你現在的公司裡,升遷、加薪或工作保障的機會,永遠都會保留給那些表現出眾的員工;在其他的地方,工作機會也會提供給那些可以在履歷表上證明自己在現職表現傑出的應徵者。
畢竟,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輪不到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