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百科

  • facebook

與機器人共舞 如何不被取代?


自動櫃員機取代銀行出納員、各式軟體取代基層會計人員、無人直升機取代快遞員送包裏……,未來是個藍、白領工作被改寫的時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列維(Frank Levy)與莫奈恩(Richard Murnane)兩人,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與機器人共舞》(Dancing with Robots)裡,正是針對這個問題,指出了許多重要的趨勢。

兩位作者指出,隨著電腦速度與功能的升級,電腦將幾乎可以執行所有依照邏輯規則運作、或是標準流程就可以找出答案的工作。

工作者如何能在這樣的巨變中,持續茁壯,保有像樣的工作?


《天下》記者前往美國波士頓專訪列維,他將告訴讀者,在與機器人共舞的時代,工作者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為自己而戰。以下為採訪摘要:

問:《與機器人共舞》裡,提到科技和自動化對工作者的影響,它會影響所有的工作嗎?

答:到目前我們所了解的,科技並不是影響所有工作者,但會影響事務性、按部就班的制式化工作。

你可以想像這是工作食物鏈──工作先是被外包,接著被電腦取代。

現在有不少企業試圖將尚未制式化的工作「制式化」,最好的例子是亞馬遜,它把購書的流程制式化,或在工廠裡設計很有效率組裝器具的機器人。

但有些非制式的工作,電腦做不來。舉例來說,目前無法設計出機器人可以搭電梯、下樓,跑到街角的咖啡店買咖啡。電腦仍無法處理過於複雜的情境,這表示要無人車開進繁忙的城市,還需要很長時間。

我們無法確定電腦取代工作的速度、廣度有多快,但很多人努力將更多工作制式化,交由電腦代理。

問:在這樣情況下,未來工作怎麼區分?白領或藍領工作,誰比較沒保障?

答:從電腦化的角度來講,就是「制式化的工作」與「非制式化的工作」。不論白領或藍領工作,只要是很制式化的,就容易被取代。

我舉個例子,在美國複雜的健保制度下,有個工作是醫院臨床編碼員(clinical coder)。

編碼員會把醫師撰寫的診斷騰寫,並仔細檢查醫生做了哪些療程,哪些是可以被給付的。這其實是很制式化的白領工作,如今這工作已經漸漸被取代了。

另一方面,水電工(plumber)是個藍領工作,看起來好像很制式化,但你要有能力讀懂每個家庭不同的管線,這是很不制式化的工作,你得去了解這個管線怎麼接到另一個管線。像這樣的工作,是無法被電腦化的。

顛覆想像 職場版圖大震盪


問:我們無法用過去的經驗和描述來思考工作內涵了?

答:是。你有白領工作,卻是電腦可以做的工作;但我們又看到水電工拿不錯的薪水,而且還一點不擔心被電腦取代。

未來薪資的對比會更明顯,還有對工作的安全感,會讓你重新對藍白領工作有不同的想像,也會重新檢驗過去對藍領工作的歧視。

問: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些改變了嗎?

答:好問題,但我也不知道答案。

這有點諷刺,我覺得,去思考工作被電腦和科技取代的議題,有點像人們在一九八○年代思考地球暖化一樣。證據持續出現,你覺得好像有事情在發生,但不知道它會影響多大、何時會來臨。

這有點像晚上穿越墳場,吹口哨壯膽,就覺得幽靈會被趕走。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就是我們對待工作被電腦取代的態度。我們會說:「對,這實在太可怕了,但我不想去想它,還是去踢足球吧!」

問:我們該怎麼調整工作將慢慢被取代的可能?

答:這的確是會慢慢地發生。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調整步伐。

電腦不會取代我們所有的工作,但它們會取代我們部份的工作。

我給你一些例子,像是銀行出納員,二、三十年前,自動櫃員機就開始操作部份出納員的工作,像是收錢、存錢;但同時也因為自動化,銀行可以開拓更多分行,接觸更多消費者。

這些分行仍有些工作無法被自動櫃員機取代,所以還是增加了工作機會。

重點是,工作者要隨時願意調整工作的內容

只會死讀書 只能領死薪水


問:教育應該很難跟上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老師該教些什麼?

答:過去學生從高中畢業,即使沒有上大學、即使他們一週只有一堂寫作課或兩堂數學課,他們還是可以找到工作。像三十年前,修車大部份教的是機械,打開引擎蓋,知道線與線的連動,你就能把修車技巧學起來了。

但一九八○年後,事情開始變化。

汽車業開始大量運用電腦,好的修車手得運用測試工具、得讀懂數字、學會閱讀關聯性,如果你閱讀能力不好、不能理解因果關係是什麼,是解決不了麻煩的。

所以教育必須要給學生更多非制式的工作或專案工作,讓學生真正知道如何讓一件事變得有意義。

問:學生或工作者未來該怎麼自我學習?
答:基礎的技能,主要是你要能掌握數字、你要能閱讀。二十五年前,在這個國家,你可以找到一份即使不用閱讀就能做得不錯的工作,但這不再會存在了。如果你不能閱讀,那麼你只能做最低薪的工作。

解決問題是更上一層的能力了,我認為人們開始了解、並嚴肅面對,要能從不同地方尋找訊息,不能再仰賴一本書,然後照本宣科。

你得學得更多、學得更快,而不幸的是,你得在工作之後,學會更多新東西。

能力見長薪資卻凍漲?


問:如果人們可以做更多非制式化的工作,他們生產力及薪資是否會同時提升?

答:生產力會提升,但薪資不見得。

生產力是透過每小時的產出來衡量。在過去,工作者要同時處理制式和非制式化的工作,現在人們得從事更多非制式化的工作,因為電腦已能做許多制式化的工作,這就是為什麼生產力會大幅地提升。

但我們沒有足夠的機制跟制度,來處理生產力提升後,人們所得能相對應提升的情況。

美國過去十到十五年,生產力提升了,可是只有高階的薪資增加很快,其他薪資一點都沒有變化。這也強化了階級的差異。

十五年前,美國有很多工會,但過去這十五年來,勞工沒有談判籌碼,工會變得很單薄,沒有力量。而現在勞動市場是供過於求,如果你要加薪,雇主會說:「你知道嗎?市場上有很多人可以取代你、做你的工作,我不可能加薪。」

不過,未來十年,戰後嬰兒潮會退休,就業市場人口不會成長太快,這也許會減緩薪資不漲的問題。

–––––––––––––––––––

職場變化:決策重於聽命執行

1960-2009年美國工作機會變化指數(以1960年為基準值50)

《與機器人共舞》的作者們共同研究1960到2009年,近五十年間美國工作機會的變化。發現有些工作的需求上升,有些則快速消失。他們將工作分成五大類型,包括:

● 處理新訊息:獲取或解讀新訊息,以用來解決問題,或影響決策判斷。例如,遠端電腦維修。

● 解決非制式化問題:如醫生診斷病情、廚師開發新食譜。

● 制式化手工:執行有一定規則可循的勞動工作。例如,生產線上的包裝。

● 非制式化手工:執行不容易被規則化的勞動工作,因為牽涉到視覺判斷、肌肉控制,如卡車司機、健康照護等。

● 制式化認知工作:執行有一定規則可循的認知工作,例如,製作支出報告、計算稅收等。

根據他們的研究,過去這半世紀以來,工作需求上升最快的類型,依序為處理新訊息、解決非制式化問題、執行非制式化手工;反之,快速消失的類型則包括:制式化手工、制式化認知工作。(見表)

人類心智的優勢在於「彈性」,可以處理、整合不同訊息,例如,會計師透過閱讀數字,分析財報;農夫觀察天空,判斷會不會下雨;廚師用舌頭嘗味道,他們透過處理這些訊息,決定接下來採取的行動,或是更新對世界的認知。

電腦的優勢則在於速度和正確性,而非彈性。

––––––––––––––––––––––––

如何教未來人才?


解決孩子在工作相關知識與基礎技能上的落差,是每個國家亟需面對的挑戰。在《與機器人共舞》裡,作者提供三個解決之道:

● 在學齡前五歲時,就要盡量縮小貧富差距造成的教育落差,尤其是認知能力與社交情緒能力。透過良好的幼稚園課程與社會福利計劃,協助這些小孩。

● 更重視國語文與數學教育。因為今天所需要的基礎技能更需要這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 中學需要更多元適性發展,提供學術發展課程外,也要提供技職發展的課程,要更重視技職教育。研究顯示,有些學生在設計良好的技職課程學習下,呈現出來的英語和數學能力,跟一般高中生一樣好。

天下雜誌550 期文章 「與機器人共舞 如何不被取代?」
作者 / 李雪莉、許芳菊 封面故事 | 出版日期:2014/06

※ 文章為版權內容,由《天下雜誌》提供《1111人力銀行》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天下雜誌授權,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